六祖壇經直解__疑問品

🔹一葉文化_經典系列《六祖壇經直解》

#在家應如何修行
頌曰:
『心平何勞持戒?行直何用修禪?
恩則親養父母,義則上下相憐。
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
若能鑽木出火,淤泥定生紅蓮。
苦口的是良藥,逆耳必是忠言。
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。
日用常行饒益,成道非由施錢。
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?
聽說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。』  

#善性導師:「心平」即慈悲平等,慈悲平等是不起任何意識作用的境界。倘若任何時候都能不起意識心,再加上見地、思想觀念的層次也夠,自然就不會犯錯,那麼又何須持戒?「行直」指的是直心,直心即是心平。如果在行為的表達上也能不起意識心,那麼又何須修禪?因為,那本來就是禪的境界。

奉養父母,孝順父母,是報恩之心。對周遭的親友、同事,能好好的照顧,是仁義之心。無論與尊、卑者,都能和睦相處,是妥協之心。不與人爭吵、對立,是能忍之心。

修行要有耐心,猶如鑽木取火,必能有所成就。能有耐心的修行,定能出污泥而不染,而達身心清淨。其實,難聽的話,必是良藥;令我們不舒服、不高興的話,必是忠言。

所謂「減一分無明,增一分法性」,若能改正過錯,消除障礙,必能增長智慧。所謂護短就是「取惡戒」,把所規定的戒律,為了自己的方便,而曲加解釋,此非賢人之所為。所謂饒益就是「三聚淨戒」中的饒益有情,要自淨其意才能真正幫助眾生,才能解脫、證道,此非布施、做善事等所能達成。

菩提即是覺性,是覺悟的本質、生命的本質,這只能向自性、本心去求。縱使心外之物有多玄、多神秘、多不可思議,但畢竟都是「相」,何須徒勞而向心外求法呢?只要依此「無相頌」好好的修行,西方淨土就在眼前。

節錄自 #六祖壇經直解_疑問品

💥歡迎閱讀 #一葉文化系列叢書
郵撥帳號:50067229 戶名:一葉文化
Pchome商店街 https://bit.ly/2ZVs2R5

📣善性導師弘法道場(免費授課) http://buddhayana.info/learning/courses

分享:

Author: 法育